當前位置:

開福寺歷史風貌保護區(qū)

編輯:redcloud 2012-08-07 21:23:05
—分享—

  開福寺歷史風貌保護區(qū)位于開福區(qū),以開福寺為中心,南起文昌閣、幸福橋一帶,北至新河,東起華夏路,西至湘江大道,已規(guī)劃為宗教商貿旅游區(qū)。主要老街有文昌閣、十間頭、幸福橋、開福寺路和新河老街等。

  開福寺始建于五代,是我國古代佛教禪宗臨濟宗楊岐派的著名寺院。當時,馬殷割據湖南,建立楚國,史稱“馬楚”。馬氏以長沙為都城,在城北營建行宮,建有會春園,作為避暑之地。后唐天成二年(927年),馬殷之子馬希范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舍給僧人保寧,創(chuàng)建了開福寺。希范繼位后,又在附近大興土木,旁壘紫微山,北開碧浪湖,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,有內外16景。白蓮池、龍泉井、鴛鴦井等,相互輝映。明李冕《開福寺》詩云:

  最愛招提景,天然入畫屏。水光含鏡碧,山色擁螺青。

  抱子猿歸洞,沖云鶴下汀。從容坐來久,花落滿閑庭。

  佛寺興盛時,住僧達千余人。后歷經宋、元、明、清各朝,開福寺香火不絕,名僧輩出。南宋時道寧禪師住持,使缶濟宗楊岐派五傳至日本僧人覺心。明朝時,吉王曾鑄造一座重達2噸的觀音銅像,供奉佛寺,“文革”時被毀。晚清時,開福寺名僧寄禪、笠云雅詩好文,曾于光緒十二年(1886年),與著名詩人王闿運等在此組織碧湖詩社。今開福寺仍是殿宇宏麗,氣勢非凡。整個寺院以3米高的紅墻環(huán)繞,坐北朝南,主要建筑有山門、三大殿及兩廂的堂舍等。

  山門即開福寺大門,為四柱三門花崗石牌坊式建筑,高10米,寬8.5米。上作3層短檐,蓋黃色琉璃瓦,中置寶頂,鰲魚鴟吻。麗側門聯(lián)為清嘉慶十年(1806年)湖南布政使、名書法家韓葑所書。聯(lián)云:

  紫微棲鳳;碧浪潛龍。

  文昌閣至幸福橋一帶歷史遺跡眾多。文昌閣小學為明代長沙縣學宮遺址。十間頭工農街,舊名洋火局,是長沙市第個近代工廠和豐火柴公司所在地。十間頭68號保存一座完好的民國時期的公館,二層青磚樓房,三合院式院落,木樓梯,木地板,一進三開間,兩側廂房起翹,頗具長沙地方特色,據調查是任弼時叔父任理卿的公館。任理卿為著名紡織專家,曾任上海恒豐紗廠廠長,1949年后任紡織部司長等職。十間頭21號亦為任氏家族公館,建于“文夕”大火之前,純木結構的內宅雖顯露出歲月的滄桑,但骨架依然完整。宅院原主人為著名教育家任邦柱。任邦柱1927年任長沙廣益中學校校長。在他的經營下,湖南省一至三屆中學畢業(yè)會考第名皆為廣益學生奪得。

  幸福橋(原名福壽橋)的鴛鴦井原是開福寺十六景之一,因有兩個并列較大的泉眼儼然一對佳偶,故名鴛鴦井。此井歷史悠久,明崇禎《長沙府志》載:“鴛鴦井,縣學后,清洌甘美,汲者如市,昔有亭覆蓋。”傳說井內有一對鴛鴦神,人們取水時可見水中有一對鴛鴦并列嬉戲,將井水倒在缸里,盛在碗里,都是如此。此井深不及人高,但常年不涸,日時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飲用水源,與白沙井齊名。1978年,當地政府為方便群眾取水,將原井臺抬高0、8米,并增建泵房。上世紀90年代后這里興基建,泵房和井臺先后被毀。今井猶在,被某單位宿舍的自行車棚所覆蓋。近年修復鴛鴦井的呼聲又起。

  新河原名新開河,是清康熙二十五年(1686年)湖南巡撫王艮相為停泊湘江船舶而在長沙北門外新開鑿的人工港灣。港灣如月形,兩端通湘江,長1000余米。至康熙末年,月河淤塞近半。雍正五年(1727年)、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,湖南巡撫王國棟、陳宏謀兩次組織疏浚,使月河兩岸均可泊船。

  光緒二十二年(1897年)湖南巡撫陳寶箴再倡疏浚新河。長沙大商人朱昌琳(原國務院總理朱镕基之曾伯祖父)積極響應,捐資13萬兩白銀,將湘江、碧浪湖和瀏陽河鑿通,歷時10年竣工,河長數里,泊船盈萬。新河~帶隨之出現(xiàn)了街市、碼頭和行棧,成為長沙北門繁華之區(qū)。今仍保存了約五分之二的舊河道,辟為漁場。

編輯:redcloud

閱讀下一篇

返回紅網首頁 返回開福區(qū)站首頁
伊人久久无码大香线蕉综合,天天av天天翘天天综合网,无码一线天在线观看,久久av不卡人妻一区